基于灵动MM32L系列32位MCU OBD应用方案分享OBD全称车载诊断系统,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为了控制汽车排放,规定加州销售车辆装备车载诊断系统,也是最早的OBD系统。最早的OBD系统也称OBD-I,监控范围包括氧传感器、排气再循环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发动机控制模块,只能检测到与排放有关部件的连续性故障,无法监测其渐进损坏情况。同时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的协议也不相同,投入之后效果并不好。
针对OBD-I出现的缺陷,SAE制定了OBD-II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相对于之前的OBD-I,OBD-II采用了标准化的16针诊断座DL、相同的故障代码DTC和标准化通信协议,并且扩充了系统的检测项目,欧洲共同体也在同时规定了欧洲版的EOBD,也采用统一的诊断座、通信协议和故障代码等,两者基本原理和诊断项目类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汽车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驱动性和排放诊断基础,OBD-II系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实施和应用。OBD-II程序使得汽车故障诊断简单而统一,维修人员无需专门学习每一个厂家的新系统。
OBD系统在我国发展较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规定在2007年7月1日实施国III排放法规,我国的排放法规与欧洲的排放标准类似。尽管OBD-II针对汽车排放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为了更及时监测排放,OBD-III也出现了。增加了无线通信方式来读取发送机、变速器和ABS系统ECU中的数据,将车辆识别代码(VIN)、故障码等一些数据自动传送到交通管理部门,不过由于该系统可能涉及侵犯用户隐私,所以在考察中。
OBD-II诊断仪是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系统的故障,用来读取、清除故障码,进而解决汽车故障的一种诊断工具。
当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或燃油蒸发污染量超过设定的标准,故障灯就会点亮报警。
同时动力总成控制模块(PCM)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OBD-II诊断仪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将故障码从PCM中读出,使维修人员可以根据故障码的提示,迅速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和部位。
OBD-II方案框架图
OBD-II诊断仪产品特点 •读取错误码 •读取车辆故障码 •清除错误码并关灭MIL(“检查引擎”指示灯) •获取车辆信息 •获取数据流 •显示实时曲线 •获取车速信息 •计算负荷值 •读取进气温度 •获取发动机冷却剂温度 •获取发动机转数表 •车架号查询 •故障代码一键查询
灵动微电子MM32L系列低功耗MCU简介 高性能ARM®Cortex-M0内核32位单片机,最高工作频率可达48MHz,内置高速存储器,丰富的增强型I/O端口和外设连接到外部总线。 •内置1个12位的ADC、2个比较器、1个16位通用定时器、1个32位通用定时器、3个16位基本定时器、1个16位高级定时器。 •丰富的通信接口:1个I2C接口、2个SPI接口、1个USB接口、1个CAN接口和2个UART/LIN接口。 •宽电压供电,可在2.0V~5.5V可靠工作。 •工作温度范围包含-40℃~+85℃常规型和-40℃~+105℃扩展型。 •多种省电工作模式保证低功耗应用的要求。最低电流可至0.3uA
OBD的作用 OBD系统随时监测零部件和系统的故障,保证车辆在使用中排放不超过OBD法规的要求。 OBD系统会持续监测排放的劣化过程,大幅减少由于故障造成的排放超标。 利用OBD系统的监测信息,简化车检和维修的流程,从而减少故障发生和维修之间的时间间隔。 OBD的实施可以保障汽车污染控制装置的生产一致性,减少零部件和系统的差异,提高零部件和系统的耐久性。
文章分类:
产品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