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单片机发展缩影国产单片机品牌的数量比国外品牌多一个数量级,但市占率却反而少了一个数量级。国产单片机多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对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工业应用和行业应用而言,则多以进口MCU品牌为主。这类应用除了高可靠性外,还需要确保供货的可持续性,同一产品通常需要保证10年以上的供货,产品生命期内,厂商不会贸然更换方案。而汽车领域的要求则更为苛刻,前装市场入局的国产品牌凤毛麟角。造成以上格局的原因有很多,暂且罗列了以下几点:
通用MCU卖的是Catalog
欧美头部MCU品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技术迭代使得产品在稳定性、可靠性及产品系列化方面非常全面。产品大多都能横跨几个管脚到几百个管脚的各种级别MCU,且未来数年的产品路标清晰明确。这是对质量、可靠性和供应商资质等要求较高的大客户在方案选择方面考虑的重要因素。国产单片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基础还不够深厚。一方面需要更长时间的产品积累和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开拓思路,寻求弯道超车的战略拐点。
中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起步于纯代工
早期产品方案的MCU主平台选型和采购都是全球化的,决策权不在本土。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市场需求是从国外研发导入到国内生产的移交性需求。其MCU平台的选型具有延续性,随着国内系统厂商的研发团队自主权的提升,国产单片机亟需伺机切入。
大多国产通用MCU以替代性兼容设计为主
这样的产品思路目标就是作为二供进行部分替代。可替代的市场大多属于对可靠性要求不那么高的消费类市场。对于更高要求的工业及汽车类应用来说,国产单片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满足相应要求。
通过大学计划占领长期战略制高点
欧美MCU品牌多年前就开始通过持续性的大学计划从大学生入手,通过与高校设立联合实验室,将产品植入到课件、毕设和竞赛中。培养先入为主的使用习惯和未来用户群。近几年也陆续看到国内的头部MCU厂商开始效仿类似做法,这样的投入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需要3-5年。但长期来看是最具性价比、最长效的生态建设投入。
MCU下游应用分散,种种原因导致海外与国内存在结构性差异。国外MCU以汽车电子,高端工控及品牌类应用为主,而国产单片机则主要以消费电子为主。对标国际头部MCU厂商,差距客观存在,除了不断弥补明显的短板外,国产单片机更需要持续寻找差异化创新的机会,借助弯道超车实现更大的突破。
文章分类:
新闻资讯
|